无论过去多少年,C919型飞机型号合格审定审查组的成员们都不会忘记2022年9月7日,在嘉兴的那个不眠之夜。
在走过了一条长达12年,充满光荣与梦想、坎坷与险峰的审查之路后,他们郑重地在审定报告中写下那举重若轻的一行字:“综上所述,审查组完成了所有的审查工作,提请TCB审议并通过C919型飞机型号审查报告,建议颁发C919型飞机的型号合格证。”
22天后的9月29日,中国民航局正式向中国商飞颁发了C919型飞机型号合格证——中国的大飞机事业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一纸合格证,好似一双隐形的翅膀,托举着万千旅客出行平安的郑重承诺,扇动着国产民机飞向市场、飞向世界的充足底气。在它的背后,中国民航适航审定人坚守安全底线,真情服务发展,以规章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秉持“条款衡量、数据说话”的原则,完成了一次次高温、高湿、高寒极端环境中的试飞和一场场高强度、高质量、高效率的复杂试验,为“大飞机梦”的最终实现默默奉献、倾尽所能。
他们的故事,隐秘而伟大。
#咬定青山不放松#
担当国之使命 坚守安全底线
“一定要把大飞机搞上去”“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飞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国产大飞机的殷切希望,也是华夏儿女的日夜期盼。
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提出要提高飞机的自主创新能力,将大型飞机确定为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2008年,随着中国商飞公司的成立,我国大型干线客机研制项目启动;2009年,C919型飞机(以下简称“C919”)作为我国首款大型客机对外发布;2015年,C919首架机在中国商飞浦东基地总装下线;2017年,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完成首飞。
2011年12月,召开C919型飞机型号合格审定委员会中间TCB会议(第一次)并确定审定基础。
为了让C919早日翱翔蓝天,一代代航空人前赴后继、呕心沥血,是这项伟大事业的幕后英雄,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航空人的身旁,从飞机设计、研发、制造、试验、试飞一路走来,始终有一群人与之并肩作战、相伴而行,他们便是中国民航适航审定队伍。
安全是民航的头等大事。一款新研制的飞机在进行载客运行之前,其安全性是如何保证的呢?
“飞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个人很难识别判断飞机是否安全,国际通行的做法是通过立法方式,由政府进行适航管理,代表公众来确认飞机的安全性,国际民航公约对此有相应的要求,我国《民航法》对适航管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所以,适航取证既是国家法定要求,也是民机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更是公众航空出行的安全保证。”民航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司长杨桢梅表示,“所谓适航审查,就是由民航适航审定队伍对一款新研制的飞机进行安全性、可靠性、环保性等方面的全面考核,最终确认该飞机型号设计符合民用航空规章要求,可以进入商业市场。”
民机发展,适航先行。2010年10月28日,中国商飞公司正式向中国民航局提交了C919型飞机型号合格证申请书;2010年12月19日,民航局受理了C919型飞机的型号合格证申请,受理编号为TC0042A;2011年1月12日,民航局授权中国民用航空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以下简称“上海审定中心”)负责开展该项目的审查工作,光荣而艰巨的C919适航审查工作拉开了帷幕。
上海滩——一片孕育伟大事业的热土。如果说2008年成立于上海的中国商飞,是为了国产大飞机的研制而生;那么,比它早一年落户上海的上海审定中心,注定要肩负起为国产大飞机护航的神圣使命。事实上,这样的开端,就已经让适航审定人感到振奋。
从1982年参加工作算起,中国民航适航审定中心副主任、C919型号合格审定委员会(TCB)主任戴顺安扎根民航整整40年,曾是国产支线飞机ARJ21适航审查团队的一员,他向记者回顾了我国适航审定事业的发展历程:“1985年,《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CCAR-25)制定完成,这是中国民航局发布的第一部适航标准;1987年,中国民航局成立了适航司,开始参照美国的模式建立适航审定系统,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航空器适航技术标准和管理规章。2003年,民航局开始对ARJ21进行适航审查的时候,纵观整个民航系统,没有一个专职专业的机构能够单独担起这项重大任务,甚至没有一名专业的试飞员,只能向民航各地区管理局和各单位抽调适航审定人才,临时组成‘国家队’进行攻坚。到了2010年开始对C919进行适航审查的时候,民航局已经可以放心地把这项重大任务交到上海审定中心这支‘专业队’手里。”
2022年9月9日,C919型飞机型号合格审定审查组最终TCB会议合影。
从“国家队”到“专业队”,从网罗全国人才到一支团队独立承担,这既体现了我国适航审定能力的提升,也表明了中国民航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推动 “适航先行”的坚定决心。
坚守安全底线,为C919保驾护航,这是国家和人民赋予适航审定人的神圣使命。那么这项工作是如何具体展开的呢?采访时,中国民航适航审定中心主任吕新明从“人”“事”和“原则”三个角度进行了简要的分解——
“从‘人’的角度,型号合格审定委员会(TCB)是项目的管理团队,负责监控C919型号合格审定项目工作,解决审查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型号合格审定审查组是TCB下设的、具体承担审查任务的团队;根据C919审查工作需要,型号合格审定审查组又进一步分为15个专业审查小组,每个审查小组都由若干审查代表组成,他们按照分工进行具体审查,开展符合性确认工作。”
“从‘事’的角度,C919型号合格审定项目分成5个阶段,一是在概念设计阶段,局方责任审定单位提前介入,对与适航审定相关的某些问题在飞机设计研制阶段便与申请人(中国商飞)达成共识;二是要求确定阶段,由TCB确认C919型号合格审定的基础,包括适用的适航规章、环境保护要求及专用条件、豁免和等效安全结论;三是计划制订阶段,由申请人(中国商飞)制订关于采用何种符合性验证方法来表明产品符合审定基础的计划;四是计划实施阶段,审查方和申请人全面执行审定计划,确保计划中的所有要求得以满足,主要方法包括资料评审、试验目击、制造符合性检查和审定试飞等;五是证后阶段,在颁发型号合格证后,完成项目的型号合格审定收尾工作,并开展全生命周期的持续适航工作。”
“审查团队在对任何一款机型开展审查时,必须始终贯彻‘条款衡量、数据说话’的原则,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严格把关条款符合性判定,确保飞机符合适航标准,维护公众利益。”
#万水千山只等闲#
托举国之重器 跨越千难万险
回顾起C919适航审查过程中的日日夜夜,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提到了一个字——难!
难,体现在中国商飞先后三次提出了延长C919型飞机型号合格证申请书有效期的申请,累计投入超过150万人工时开展审查工作,完成了1669项地面试验和276项局方审定试飞科目。
2020年7月,C919型飞机高温专项试验
2020年12月,C919型飞机高寒专项试验
难,体现在审查组总计审查和批准了6151份符合性验证报告,共计80多万页,如果全部打印出来,厚度将达80米,约27层楼高。
“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从零开始审查一款全新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客机,对于中国民航来说是第一次。C919作为一款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先进客机,采用了许多新颖独特设计。比如在控制系统方面,采用了电传操纵和主动控制技术,以及综合航电技术,以提高综合性能,减轻飞行员负担;在材料方面,大规模使用了第三代铝锂合金等新材料,以减轻飞机重量。对于这些新颖独特设计的审查与验证,现有的规章并没有明确规定,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制定出专用条件开展审查。” C919型号合格审定审查组组长揭裕文向记者分析着“难”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进入计划实施的关键阶段时,遭遇了世纪疫情,给整个审查工作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每一次突破,总是伴随着无数艰难险阻,需要攻关者拿出“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魄。面对支撑起C919先进性和竞争力的一系列新颖独特设计,审查组不曾畏难止步,而是通过反复研究、参考借鉴,基于对飞机设计特征的理解,并按照规章规定,一个一个地制定专用条件,一个一个地确定符合性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这个过程就像攀登高峰时要翻越的一块又一块巨石。” C919型号合格审定审查组机械系统专业组组长宋智桃举了一个例子,“传统的飞机,飞行员在操纵飞机时,他的指令通过钢索进行传递,如何对其进行审查、验证,规章中有明确规定。而C919飞机采用了全时全权限电传飞控系统,飞行员的指令通过电缆,依靠电信号进行传递,审查的重点就是指令信号完整性。于是我们就要与申请人一起反复研究,并借鉴国际同行的作法,针对其制订一项专用条件。然后进一步确定符合性方法,研究通过何种方法验证C919的电传飞控系统符合专用条件提出的要求。”
在C919的审查历程中,审查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共制定了28个专用条件,编制了67份符合性方法问题纪要。而审查组要翻越的岩石又何止这些,6151份符合性验证报告的背后,凝结着数不清的心血与汗水。
在上海审定中心结构强度室的宣传墙上,照片里的审查代表总是戴着红的黄的钢盔。结构强度,是一架飞机的“钢筋铁骨”,重要性不言而喻。“结构强度是一个艰苦的专业,多少次,我们站在疲劳试验机旁边,听着外人无法忍受的轰鸣声,却希望它多持续一会儿,因为那意味着C919飞机结构更耐久;多少次,我们戴着安全帽爬行在狭小的结构间隙、穿梭在厚重的工装与作动器之间,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裂纹,却又打心底里希望没有一丝裂纹。”回忆起审查工作的点滴,C919型号合格审定审查组结构强度专业组组长陈挺感慨万千,“虽然艰苦,但我们也骄傲。因为结构强度专业审查的技术领域,咱们国家具备自主能力,为审查工作创造了施展拳脚、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
2018年7月,C919型飞机2.5g极限载荷静力试验
试飞员,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对于C919审定试飞团队来说,在“难”的基础上,还要加一个“险”字,因为即使是风险最小的审定试飞科目,也包含着远超常规飞行的巨大风险。比如,为了表明C919飞机满足噪声适航条款,试飞员要在低空接近地面的高度进行俯冲,通过特定的点位获取有效试验数据。“飞这个科目的时候,感觉地面正向你扑过来。” C919型号合格审定审查组试飞组组长、试飞员赵志强回忆。
但是飞行试验是验证一架飞机功能是否满足规章要求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自古华山一条路”,2011年初,上海审定中心组建成立了中国首支专业从事民机适航审定的试飞团队。2021年1月22日,这支团队开始投入C919局方审定试飞工作。
失速、最小离地速度和自然结冰被称作C919取证试飞的“三大战役”,是风险和难度都极高的试飞科目。商用飞机进行连续最大结冰试验时,气象条件必须满足液态水含量在每立方米0克~0.8克,水滴直径在20微米~40微米,条件极为苛刻。
作为试飞员,8年前赵志强参与了国产ARJ21-700飞机自然结冰试验,那次经历让所有亲历者记忆犹新。从2011年开始的三年间,ARJ21试飞团队在国内始终未能找到理想结冰气象环境,最终只能远赴北美五大湖地区进行试验,在国外气象专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花了1个多月时间才完成。
这一次,“战场”在陕西阎良——2022年1月20日,C919飞机自然结冰审定试飞正式开始。“那几天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追着云飞。”赵志强说。飞机结冰对于飞行安全的影响是巨大的,强结冰气象条件不仅对整机的防、除冰系统有很高的要求,冰还会影响飞机的气动构型,增加阻力,减小升力,破坏平衡,严重时可能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在云层中可能存在符合结冰条件的水滴,也是平时航班最要避开的气象条件;一旦开始结冰后,会马上选择脱离云层。但在做自然结冰试验时,不但不能躲着云,还要找着云钻进去。更具挑战的是,在机身开始结冰后,还要继续保持在具备强结冰气象条件的云中,让冰集聚达到3英寸(约7.62厘米),之后快速爬升到更低温度的高度上,将冰冻得更结实,以保证在带着冰完成大坡度盘旋、失速等大机动试验科目时,冰不会脱落而造成试验无效。
在赵志强驾驶飞机穿云寻冰的同时,作为试飞员的“黄金搭档”,试飞工程师谯裕青坐在操作台前透过舷窗,目不转睛地观察机身结冰情况。随着结冰达到试验标准,飞机爬升穿出云层,试飞机组开始完成一系列操稳和失速科目。此时的谯裕青也如同“导演”一样,通过耳机一边向机组通报每一个要完成的任务点,一边监控着仪表台上各种数据变化,确认试飞实验的有效性。
2022年2月,C919型飞机自然结冰试飞
经过上百次的穿云,试飞机组最终完成包括飞行品质、机翼防冰、动力装置、驾驶舱视界等多个专业与系统在内的70多个试验点,堪称完美。
这是载入我国航空史的一次试验飞行。“我们终于实现了由中国试飞员驾驶着国产飞机,按照自己预测的天气条件,在祖国的天空上,全部自主地完成满足国际标准要求的自然结冰实验。”赵志强激动地说,“我们用事实证明,中国民航的试飞队伍有能力胜任大型民机取证所需的所有审定试飞任务!”
除了审查工作本身的难度之外,疫情的影响也成了审查组头顶上挥之不去的乌云,让审查进度充满了变数。今年上海疫情形势最为严峻的那段时间,正是审查工作全面推进的关键时刻。许多审查代表签下“不回小区承诺书”,“逆行”奔赴审查现场,进行集中审查。
“经历了77天的隔离工作,今天回家。”这是 C919型号合格审定审查组电子电气系统审查代表李焱鑫今年6月4日发的一条朋友圈消息。由于疫情,他从3月开始,便与申请人一起封闭办公“同吃同住同奋斗”,直至上海全面恢复正常生活秩序才收拾行囊返家。
上海的中小学改为线上教学后,C919型号合格审定审查组维修人为因素组组长兼结构强度专业组副组长张柱国只能带着三年级的儿子到位于上海崇明岛的审查会现场。白天,他去会场,孩子在房间上网课;晚上,他在房间看报告,孩子在一旁写作业。
因疫情没有前往审查会现场的审查代表同样全力以赴。C919型号合格审定审查组制造检查专业组组长兼设计保证系统专题组副组长李晓辉在酒店进行隔离,因为空间有限,她把房间让给女儿上网课,自己在卫生间搭个工作台开展线上审查工作整整14天。
C919型号合格审定审查组电子电气专业组副组长兼机载软件和航空电子硬件专题组副组长张平说:“在3个月的居家办公期间,一直保持着‘7天×24小时’的工作模式,C919已经成为生活和工作的唯一。”
对于需要在全国各地执行任务的试飞组成员来说,疫情阻挡不了他们出发的脚步:2021年12月22日晚,赵志强和谯裕青在刚刚从西安阎良完成阶段试飞工作回到上海调整还不到3天的情况下,毅然选择返回疫情日益严重的西安。封闭工作38天,他们将试飞任务完成量从不到8%提高到27%。但疫情一次次阻挡着他们回家的脚步:今年3月上海疫情急转直下,赵志强与试飞工程师屈展文索性不再想着回家,在阎良现场连续高强度奋战了5个多月,为C919圆满完成审定试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加C919试飞的部分局方试飞员和试飞工程师在C919飞机前合影
#轻舟已过万重山#
心怀国之大者 迈向新的征程
“夏去疆南迎酷暑,冬来漠北盼严寒。结冰遍向神州寻,风侧单吹嘉峪关。”当C919飞过千山万水,当适航审定人闯过千难万险,胜利的曙光越来越近。
“民航局党组始终高度重视C919适航审定工作,要求中国民用航空适航审定中心心怀国之大者,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工作效率,改进工作作风,争取早一天完成审查工作。”从2021年赴任中国民用航空适航审定中心主任的那一天起,吕新明就开始琢磨如何提高C919适航审查工作的效率。
今年3月,民航局适航司、中国民航适航审定中心和中国商飞一致决定,在取证的冲刺阶段,审查方和申请方改变各自制订计划的局面,在每个月初共同制订一个计划,列出每月要完成的工作项目和时间节点。“双方一本计划推进,一致目标攻坚,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同时建立了月报和周报机制,到了8月,更是建立了日报机制,强调日清日结,落实责任到人。民航局适航司成立了专项工作组,每周与审查组开会,每两周与审查组、中国商飞开会,通过加强项目考核与管理,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吕新明提到。
一本计划推进 一致目标攻坚
决战时刻,C919研制和适航审定的主战场沿着党的光辉足迹,从上海来到了位于嘉兴的中国商飞客户训练基地。走进基地的主办公楼,抬起头就能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和“航空强国、四个长期、永不放弃”12个大字。长期奋斗、长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大飞机创业精神同样激励着适航审定人。在这片点燃火种的红色土地上,审查组和申请方集中办公、夜以继日、携手攻关,向着最后的目标冲锋。
这是过去12年的一个缩影。在理念融合、人才融合、服务融合、标准融合、工作融合“五个融合”的指引下,审查组和申请方工作在一起、战斗在一起,虽然各有坚持,但目标一致,那就是“一定要把大飞机搞上去”。
审查组与申请人在推进C919型号合格审定工作中,始终以党建为引领,心怀国之大者,积极推进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把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审查工作的强大力量。上海审定中心党委与中国商飞C919项目团队党总支开展多次党史联学共建,联合开展C919大型客机项目“大飞机奋斗者”评选工作。在取证攻坚的关键时刻,联合开展“坚持党建引领,坚守安全底线,提升工作效能”主题实践活动,营造“并肩战斗、协同作战”的良好氛围和文化,广泛动员党员干部在重点型号审定中担当作为,切实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共同推动大飞机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2月,为最美逆行机组——大飞机奋斗者颁奖。
C919型号合格审定审查组副组长张迎春曾经是一名飞机结构工程师,参与过ARJ21飞机的设计工作,“记得很清楚,我是在2008年1月2日那天加入上海审定中心,为祖国的大飞机事业而奋斗是我入行的初心,从型号设计的参与者到型号适航的审查者,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这份初心。”
为了弥补人力资源上的不足,同时借助工业方的技术力量,前后有百余名来自中国商飞的委任代表被局方授权进行C919型号合格审查工作。“这既是彼此信任、水乳交融的体现,也进一步加强了双方的人才融合和理念融合,‘我要适航’的观念在中国商飞内部更加深入人心,在飞机型号概念提出和设计阶段就考虑适航的要求,已经被视为理所当然。”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工程中心适航核查管理室主任、C919飞机委任代表居慧表示。
从ARJ21到C919,见证了我国航空制造业的跨越发展,也见证了我国适航审定能力的全面提升。上海审定中心主任顾新告诉记者:“C919适航审查的工作量、复杂性远超ARJ21,试飞状态点是ARJ21的两倍多,地面试验工作量是ARJ21的四倍多。但是两个项目投入的审查员数量和所用的时间差不多,这说明我们的审查效率上去了。这既是每位审查人员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更新迭代。”
技术手段更新迭代的典型例子,便是上海审定中心推进智慧适航审定建设重要成果——适航审定协同平台。适航审定协同平台以信息化、数字化、互联化、智能化为建设目标,承担着审查效率的助推引擎、审查流程的标准引导、审查经验的保存推广、综合管理的“大脑触手”等职能。
在实战中,适航审定协同平台大显身手。“首先,有效降低疫情的负面影响,将线下审查搬到线上,审查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审查活动,目前平台用户1500余名,中国民航适航审定中心几乎所有审查项目都在通过平台开展审查;其次,有效提升了审查效率,实现了审查资源配置优化、审查过程管控。自平台上线以来,审查活动平均反馈时间由7.68天降至3.77天。最后,有效配合了C919冲刺阶段审查工作,为项目冲刺开发的‘一本计划’模块,明确了项目冲刺的主要节点和条款关闭的主要流程,大大加快了审查冲刺进程。”顾新表示。
自主研制和适航审定是中国民机事业的两翼,C919成功取得型号合格证的历程对中国民机事业的发展意义深远。中国民航局总工程师殷时军表示:“12年的努力,收获的不只是一份宝贵的型号合格证。对于中国商飞来说,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先进的适航理念,也培养了一支专业敬业的研发队伍、尽职的适航符合性核查队伍。对于中国民航来说,通过实战锤炼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具有专业素养的适航审定队伍,完善了国内的适航审定保障条件,在审查工作中形成、积累的经验,也将为积极参与主导国际适航审定规章标准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C919取得型号合格证是一个重大节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上海审定中心将尽快建立证后管理机制,为C919的早日实现商业载客运行创造条件,为飞机的设计改进和持续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当我们回到9月7日,那个“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夜晚——
12年的艰苦跋涉,在每个人的脸上都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12年的攻坚克难,在中国大飞机事业的腾飞轨迹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窗外,嘉兴初秋的夜已经有了几分凉意;屋里,中国民航适航审定人的热血还在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