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Center
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 用专业赢得国际认可
来源:中国民用航空适航审定中心 发表日期:2022-09-16 打印本页
字体: | |
分享到

  在沈阳市大东区航空城西南角的一座深灰色办公楼内,中国民用航空沈阳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以下简称“民航沈阳审定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张磊,给中心型号审定展示墙上的Z15直升机贴上了型号合格证的缩小版贴纸。今年7月底,这个与民航沈阳审定中心共同走过15载的机型成功取得了型号合格证。

  
    Y12F、Z15、H425—100、CA42、AC332、RX4E、AG100……看着展示墙上已经完成审定和正在开展审定的10多款国产民机型号,回想着民航沈阳审定中心一路走来的不平凡和不容易,张磊心中的欣慰一闪而过。他考虑更多的是,作为适航审定人,自己与同事们未来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2009年,张磊告别了原来科研院所的工作,进入了成立不到两年的民航沈阳审定中心电子电气室。“在原来的单位刚完成了一个大项目,想换个环境,给自己一个新挑战”。到岗后,他就参与到Y12F和Z15两个重点国产民机项目的适航审定工作中。与在起步阶段的国产民机制造业一样,张磊与民航沈阳审定中心都在摸索中前行。
  
  汶川地震让通用航空受到了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全国各地纷纷着手建立航空救援体系,通航飞行员培训也逐渐升温,旋翼机和小型固定翼飞机的需求激增。但因为当时国产民机制造能力有限,国内可供选择的民用机型屈指可数,很多通用航空企业纷纷选购国外的成熟机型。这也让负责CCAR—23部、CCAR—27部和CCAR—29部航空器适航审定的民航沈阳审定中心忙碌了起来。
  
  国外民机型号首次进入中国,首先需要取得中国民航的型号认可证(VTC)。那几年,张磊作为审查代表,几乎每年都要去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进行型号认可审查。一次次“走出去”让他对中国民机制造和适航审定与国外存在的巨大差距有了深刻的认识。
  张磊他们出国进行型号认可审查的航空器大多是在全球运行多年且保有量大的机型,并已经通过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或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适航审定。每次出国,审查团队都会尽可能多地阅读适航验证资料,了解型号适航取证过程。当时,出国审查一方面是完成工作,另一方面是尽可能多地了解和学习先进的适航审定经验。“说实话,当时让我们对全球最权威的适航审定机构出具的航空器审定报告提出异议,确实没有十足的底气”。
  张磊“底气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民航适航审定存在严重短板——没有局方试飞员。由于没有试飞员,很多应该通过飞行员评估试飞实施的审查科目,审查团队只能通过数据评估飞行的方式实施。相应评估试飞主要由制造商的试飞员按照审查组预先确定的测试点完成相应科目。工程师通过观察仪表数据判断飞机是否满足符合性要求,而对于操控性能和驾驶感受无法作出准确判断。张磊说,一些外国制造商对他们更像是给新客户展示和介绍产品,而不是在接受审查。在体验飞行时,出于对产品的自信,他们更乐于展示一些高难度的飞行动作,对于基本的审查内容和科目却不太上心。张磊知道,这种自信不仅来自多年航空制造的沉淀,更来自对欧美权威适航审定机构的信任。
  试飞员之于适航审定,就像发动机之于飞机。失去动力的飞机注定无法飞上蓝天。没有自己的试飞员不仅在对外VTC时没有底气,而且随着中国民机制造业的发展,这个短板也将凸显出来。
  随着ARJ21、C919、Z15等一批国产民机项目的推进,民航局开始着手组建中国民航专职适航审定试飞队伍,陆续选拔一批驾驶技艺高超、具有工程背景、英语流利的飞行员作为试飞员,到美国、法国进行培养。2012年,民航沈阳审定中心试飞员杨华、试飞工程师全敬泽、尹崇在美国国家试飞学校完成培训;2016年,固定翼飞机审定试飞团队也学成归来。至此,中国民航首支旋翼机审定试飞团队、首支小飞机审定试飞团队先后在民航沈阳审定中心诞生了,中国民航具备了完整的审定试飞能力。
  
  中国民航首支旋翼机局方试飞团队
  
  中国民航首支小飞机局方试飞团队
  2013年,民航沈阳审定中心第一次派出包括试飞员的审查团队赴美国完成了对西科斯基和罗宾逊公司直升机的评估试飞。虽然当时只进行了起飞、悬停、着陆等基本的程序性验证,但对于民航沈阳审定中心乃至中国民航适航审定系统来说,这次试飞都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有了试飞员,审查时也有了更多的主动权。每次出国审查前,张磊和审查组成员都会提前对审查机型的设计和性能进行了解,深入分析国外审定机构的审定报告,制作内容详细的VTC审查任务单及评估试飞任务单……专业的工作也让他们赢得了国外制造商的尊重和认可。一次,张磊带领团队在认可审查完一家知名美国飞机制造商的机型后,提出了一个“推荐改进项”。这让对方十分诧异:一架通过FAA审定、运营多年的机型难道还需要改进?而在了解到这个改进意见是审查组基于中国飞行员驾驶习惯和运行环境做出的,如果进行一定的改进,可以让该机型在中国的运行更加安全后,制造商欣然接受了改进建议,一名高管还拍着张磊的肩膀说:“你们很专业,而且了解中国的飞行员,欢迎你们以后多给我们提出改进意见。”
  在不断通过VTC审查积累经验的同时,张磊和民航沈阳审定中心的同事们也始终牢记助力国产民机发展这一初心使命。“认认真真审,实实在在帮”。在审定中如何促进、帮助国产民机制造企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是十几年来他们想得最多的问题。肩负着促进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使命,他们主动作为,在航空器制造试飞阶段提前开展工作,与制造企业共担风险。2018年,中航工业研发的Z15型直升机进入取证前的关键阶段。在多次协调会上,审定组发现每次制造方都会有意无意地提到直升机在特殊状态下有尾部振动的尾筛现象。审查团队在并行试飞过程中对相关状态进行了试验,发现尾筛振动幅度存在隐患。随后,审查团队与制造商设计人员共同努力,从设计和符合性验证等多个方面找方法、想办法,最终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消除了安全隐患,保证了型号的顺利取证。2019年底,在H425-100直升机局方审定试飞现场,航空工业哈飞副总工程师马徳权深有感触地说:“民航适航审定工作的专业和严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对于规章和程序的严格执行,对于我们制造商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一种能力的提升,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标国际标准,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近几年,民航沈阳审定中心已先后完成了运12F、Z15等4种机型的型号合格审定,今年内还有望再完成2个机型的审定工作。
  民航沈阳审定中心的成长只是中国民航适航审定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Y12F到ARJ21、Z15再到C919,十几年来,民航适航审定系统已在基础建设、项目审定、立法定标、双边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独立完成各种型号审定工作的能力、法规制定能力和自我培训能力。为满足民用航空发展需求,适航审定系统全面加强队伍机构建设,优化管理机制,成立中国民航适航审定中心,统筹上海、沈阳、西安、江西、广州、成都各中心(分中心)协同发展,相继开展及完成了包括国产大飞机C919在内的10余种航空产品的适航审定工作,并全面支持国产民机生产提速和规模化运行。与此同时,持续推动与美欧双边适航合作,与美国签署了适航实施程序,与欧盟签署了中欧航空安全协定和适航技术实施程序;广泛开展与其他国家双边合作,已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等国家建立了全面双边适航合作关系,为航空产品进出口和航空工业国际合作提供了双边适航政策保障。按照民航党组部署要求,适航审定中心将建成全面满足我国民用航空运输业和制造业发展需求、国际先进的适航审定系统,为建设适航审定“三个世界一流”,实现“三足鼎立”和建设民航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回到办公室,张磊拿出一份国产RX4E电动飞机审定材料。作为中国民航局电动飞机自主适航规章研究及编制组副组长,近一年来,张磊一直在为制定完善电动飞机的适航审定标准而忙碌。他说,在电动飞机制造方面,我们与欧美国家可以说是共同起步,率先出台中国主导的电动飞机适航标准将有助于提升中国适航规章标准制定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为国际民航发展贡献中国民航智慧,同时更有利于助力国产民机逐梦蓝天。
附件: